9月24日至28日举行的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高校频频亮出“黑科技”,这些成果体现了学校持续对接企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效。
尖端仪器是制约我国工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宁院士团队原创光谱学新理论、元器件组件及数字化技术,实现污染防治高端仪器“从0到1”的突破,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能够秒级完成化学物种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高浓度测定、有效调控微观化学过程的仪器。该仪器在有色冶金及化工染料等行业广泛应用,削减50%-80%污染物,年新增销售额12亿元,有望改变当前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无法干预微观化学过程的局面。据悉,这一项目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仅10项),为唯一获奖的上海高校项目。
肿瘤干细胞对常规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耐药,是脑胶质瘤、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复发难治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同济大学医学院施裕丰教授经多年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依赖线粒体功能存活,并找到氧化磷酸化通路上的特异性靶点。基于该靶点研发的药物可安全、有效杀伤肿瘤干细胞,结合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有望对脑胶质瘤、胰腺癌等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大幅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相关药物将于2025年进入临床阶段。
不少高校展出的“黑科技”都已成果转化,在生产线上“大展身手”。
据统计,世界各国远洋船舶每年因海洋附着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百亿美元,航运业对于先进的船舶清洗机器人有着迫切的需求。tyc1286太阳集团此次展示了机械工程学院朱大奇科研团队研发的“海鮣号”水下装备智能清洗机器人,团队从船体清洗装备和关键技术需求出发,历经多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浮游+爬行模块化重构技术、水下负压吸附机构、水下空化射流清洗工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该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深海水下装备清洗领域等。据研发人员介绍,大量的实验应用证明了实船清洗效果:机器人抗流能力达到2节以上,最大爬行速度0.7米/秒,最大清洗能力达到每小时500平方米。目前已实现“多用途刷船机器人设计方案和制造技术”成果转化1项,转让费达885万元。
“与进口的材料相比,我们的国产替代材料的价格可以便宜一半。”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彦杰在学校展台前向记者介绍。胡彦杰教授团队参展的“功能纳米材料的火焰燃烧合成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他们的研发工艺,生产出的二氧化钛功能纳米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功能添加剂,有效改善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据介绍,该材料原先依赖进口,目前项目组采用华理专利作价入股实施成果转化,成立了相关公司,在国内率先建成投产了500吨/年气相法纳米二氧化钛工业化连续生产装置,产品在多个锂电正极材料头部企业实现规模化销售,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产品性能和供货产能的双重优势,实现了进口产品替代。
来源:科技日报
原文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09/29/content_23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