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上海高校的学子们依然忙碌。求真力行、文化润心、助学育人、扎根基层……他们以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在炎炎夏日奔赴大江南北,从繁华都市到乡村田野,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他们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度过了充实且意义不凡的暑假,一起来看。
家国情怀 青春表达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问策乡野,观变田园”实践团通过深入苏州、泰州、湖州和芜湖等地,对话当地乡村创业青年,结合专业知识,以视频微短剧传播创新创业故事,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基层探索创新,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践团成员通过创作微短剧,了解了“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学习了创新创业故事中蕴含的实干精神。
团队成员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拍摄创业故事的微短剧,重现企业获得“第一桶金”的历史场景
tyc1286太阳集团师生参与2024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第三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1支高校实践团,共同开启沉浸式“大思政课”。活动中,学校“沪江星火”青年记者团的成员们以镜头为眼、笔杆为骨、画笔为翼,在全媒体视角下,全方位探索青少年红色研学新路径。团队通过视频采访、创意视频、PPT模板设计、新闻采编、摄影集等多模态的方式,传播调研成果,与井冈山络绎不绝的游客开启了一场关于青少年红色研学的对话,以融媒体宣传方式为革命老区焕发新颜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团在井冈山进行视频采访
上海海事大学暑假期间开展“千企百港调查”社会实践。“心引力·航迹”实践队深耕“海丝”文化,赴泉州开展航运文化调研,走访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和航运企业,发布视频6期,其中《航运青年说》系列视频广受好评,播放量超5000次。“雪龙”实践队则深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登上“雪龙”号科考船,进行日均5小时的志愿讲解,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青少年对极地的兴趣。
实践团拍摄的《航运青年说》系列视频获广泛传播
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学院实践团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开展社会实践与艺术采风。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多媒体展演优势,以音画融合、数字交互等创新形式助力当地进行风貌展示、文化推广,探索既具当地传统特色又符合时代审美特性的文创设计新思路,探寻未来可以落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表达。团队成员通过深入学、细心观、用心悟、贴心行,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用音画讴歌新时代、用文艺凝聚民心。
实践团在新疆克拉玛依开展社会实践和艺术采风
上海大学“长征新途”实践团队来到延安,先后前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等10处旧址参观学习,沿着革命前辈的红色印记追寻初心。期间,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采访红军后代和长征亲历者后人,拍摄《雪地讲话领新征》《长征终章——“切尾巴”战役》等两部红色短视频,发起微博话题打卡#SHU与你的长征路,以青年化视角讲述长征故事,让长征精神更有触感。同时,团队通过调研,深度了解智能媒体时代下长征精神的传播现状,并与当地相关单位积极探讨长征精神的传播与传承,以实际行动接续新时代奋进力量。
团队成员采访红军后人
上海电机学院三线精神寻访团成员前往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地,采访三线建设者,听他们把三线的故事娓娓道来,从“研”中体会人情,从“学”中自出见解,在“行”中开蒙、启发、拓展、锻炼。由于三线地区都在靠山、偏远、分散的地区,为了更广泛地宣传三线建设精神,寻访团成员还使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将学习三线建设博物馆的感受通过互联网来引起共鸣。
寻访团成员在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采访三线建设者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师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崇明新村乡,记录与拍摄当地特色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实践团队调研采访了稻米文化中心的周边环境、稻田艺术画沉浸体验、本地优质蔬菜瓜果销售模式、特色蛋鸡养殖基地等,并深入稻米文化中心,采访新村乡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通过实地调研与拍摄,团队为探索乡村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采访当地依托稻米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小镇的经验
上海公安学院团委组织学警深入湖南开展实地调研,沉浸式探索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在湘潭,学警们参观了湘潭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毛泽东同志故居和纪念馆,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参与互动,毛泽东同志在各个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生动呈现在大家眼前,学警们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贯通,与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深入交流,了解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与新发展。
学警在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纪念馆参观学习
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社会实践团成员们以“丝路上色·丹青之旅——重塑丝路地貌中的色彩辉煌”为主题,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用专业的色彩分析工具记录下每一抹独特而迷人的色彩,同时深入挖掘这些色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通过拍摄纪录片,不仅留下了大美丝绸之路的影像记录,更让团队成员切身感受了丝绸之路深远的文化意义,为后续的文创产品设计奠定了基础。
团队成员在莫高窟陈列中心采风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行走的课堂”——“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活动今年来到甘肃,实践团师生沿着红军长征线路,将长征中耳熟能详的地名与知识讲解及趣味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
实践团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前的合影
走近经典 传承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师生携手丽江师范学院,开展了以东巴文——“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联合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依托语言文字基础理论与多种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研发并在今年暑期发布了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同时,围绕前期开发的《东巴文象形文字读本》和《东巴文传承教育课程》,实践团队在小学开展实地授课和调研。
团队研发的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页面展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云上非遗”团队前往贵州省19处非遗保护、传承、传习基地与民族文化展示、教育基地,调研水族文字、剪纸、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水族活态遗产现代化融合发展之路。团队围绕黔南水族文化制作多语种宣传片,助力优秀民族文化传播;与三都水族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合作翻译中英双语非遗名录图典,实现当地非遗专有名词表达精准化;结合马尾绣、打籽绣、叠绣绣法以及松江布工艺,创作三幅绣品,参与在珠峰大本营举办的上海援藏30周年相关非遗成果展,将非遗技艺带上世界之巅。
团队成员采访马尾绣省级传人韦应丽
上海戏剧学院学工部、团委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祖国大地 勇担青春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其中“沪上非遗”团队走访上海各区,调研上海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实际行动增强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时代筑新梦·艺启振乡村”团队前往山东乐陵,通过了解当地哈哈腔、乐陵古琴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们发挥所学知识,为弘扬非遗文化贡献力量的信心。
实践团学习国家级非遗“奉贤滚灯”的经典动作
来源:上海教育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jJIZSj6uJwIzB7jiDpR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