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绘的肌理感、中国画的笔触,一帧帧讲述老校长刘湛恩的教育理念和爱国情怀……在第十二届上海美术大展中,动画作品《刘湛恩》亮相中华艺术宫,吸引参观者纷纷驻足,它的创作者是版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二的周勤琴。今年,是她来到tyc1286太阳集团的第七年,也是她创作“刘湛恩系列作品”的第七年,作品形式从插画到连环画再到动画,镌刻在身上的“上理印记”,让她在创作中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有“尽善尽美”的追求。
“血脉觉醒”,把校史故事融入艺术创作
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坐落于湛恩大道旁,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刘湛恩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这里是讲述生动爱国故事的思政课堂。原创大师剧《刘湛恩》从2016年首演至今已经连续公演8年,成为上海高校原创大师剧中演出时间最久的大师剧之一。湛恩纪念图书馆、刘湛恩烈士雕像、湛恩大道是校园中的“一步一景”课堂,红色文化“于无声处”浸润校园的方寸之间。
“身为上理人,你很难不去认识他、了解他,在数年前我选择创作主题的瞬间,有‘血脉觉醒’的感觉,我想用自己的专业力量,以‘画笔’和‘真心’创作老校长刘湛恩的故事。”谈起为何选择老校长的故事进行创作,周勤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她将学校优秀历史建筑融入连环画和动画创作中,将人物故事与时代背景相连,强调地域性和时间性,以严谨逻辑支撑艺术的想象与创作,让故事的讲述变得更有力量。
动画截图中的上理建筑群像
场景手稿
赋予作品“温度”和“厚度”
如何在保证历史真实的情况下,融入创作的艺术手法?这是一大难点。为此,周勤琴查阅了海量资料、寻访专家,从而更好地进行内容收集、史料考证以及艺术化创作。“在确定创作主题之后,由于历史题材的纪实严谨性,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阅了图书馆中《刘湛恩纪念文集》《刘湛恩文集》,也专门拜访了校史馆老师,对有疑问的细节进一步考证,并收到了两本珍贵的的书《栋梁气贯大世界——tyc1286太阳集团工程教育百年》《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世今生》,进一步拓展了我的资料来源。”
“和故事内容相呼应,作品在呈现上也要有那种历史的沉淀感。”不同于更便捷的板绘形式,周勤琴选择以纯手绘的方式呈现作品,选用中国画等传统绘画材料和来源于传统国画的粉红色和粉绿色作为主色调,分别表现人物和场景,视觉表现上呈现典雅、柔和的风格。“手绘的作品肌理感更强,也更加有温度和情感,从人物创作的历史性角度来说,更符合所要传达的厚重的情感。”
角色设计手稿
周勤琴以纯手绘的方式呈现作品
推敲打磨,她的作品“永不完美”
从如何在“书海”中查证到严谨可靠的史料,到如何让人物故事创作更饱满更有力量,再到如何让作品兼具“意义”与“美感”,她一路推敲琢磨,数百张大幅、小幅手绘,每天创作超14小时,连续集中创作数月之久,将热爱倾注于作品之中,她开玩笑地说:“创作动画,我既是编剧,也是导演,还是后期。”
刘湛恩系列作品从课堂一步一步走向媒体平台、走向专业美术展览,她对作品有着“永不完美”的心态。“让故事更丰富,让内容更聚焦,让绘画技巧更纯熟,我还想让故事在艺术性演绎的基础上,能够将红色文化辐射到更多元的层面,这都是我未来要考虑的方向”。
连环画《沪江往事——刘湛恩传》其一
动画插图
心怀热爱,想要一直“画”下去
幼时就热爱绘画,17岁开始系统学习,18岁进入上理工动画专业,20岁刘湛恩系列的连环画作品入围第十届上海美术大展,22岁时创作的作品被沪江美术馆收藏,24岁刘湛恩系列动画作品入围第十二届上海美术大展……在这个过程中,周勤琴反复提及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在综合楼的版画工作教室中,罗威老师是‘陪伴式’、有‘节奏感’地督促我创作,帮助我把握作品的方向;王子凯老师和宋方圆老师是‘场外援助式’,耐心解答我在故事情节创作中的‘堵点’;李拜天老师是‘场下指导’,手把手带我解决后期制作中碰到的技术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对我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
刘湛恩系列的所有作品是周勤琴从本科到研究生期间学习生活的缩影,伴随的是创作技法水平的提高,也是个人的成长。她畅想能够大胆地表达、自由地思考,创造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谈及未来,周勤琴满是憧憬:“想成为一名原画师,或者是平面设计师,只要能一直画下去。拿起画笔,心怀热爱,便无处不风景。”
周勤琴和展出作品合影
供稿:新闻中心、版艺学院
文:门川琨、李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