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热已经提前降临八桂大地,在广西贵港的护城河边,彼时还是环建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研二学生的刘伟,顶着一身蚊子包、耐着高温蹲守5天,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精益求精地修改着电脑上的图纸,最终设计制造出可持续改善和保障贵港市中心河道水质的环保设备。这一成果也为他的创业之路带来了“第一桶金”。
早在2018年,在导师李飞鹏的指导下,刘伟在tyc1286太阳集团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里“安了家”,创立起上海悠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围绕系统治理和低碳理念,刘伟深耕城乡水体污染治理,瞄准水体水质和环境修复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将专业所学、实践所长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我们公司的logo是一只衔着水滴的啄木鸟,寓意着每一位悠理人都应做一只攻克水环境治理难题的‘啄木鸟’。”刘伟谈道。
在多元赛事中磨炼创业者素质
创业之路并不轻松,从零基础的路演到校内创业大赛获奖再到获得“杨浦创业之星”,这成长的背后是刘伟近一千个日日夜夜的精心雕琢。
刘伟与同学在浙江省慈溪市某养殖场对水体进行取样观测
回忆起2018年参加学校“沪江圆梦”创业大赛的经历,刘伟笑着说:“那时候带着尚显稚嫩的PPT就上台路演了,完全没有将创业与商业的内容相结合,甚至还超时了,连PPT都没讲完。”但就是这样的挫败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像课堂汇报一样的PPT形式、生涩的演讲方式、不完整的产品展现,一系列问题都在比赛中暴露出来,却成为了创业中的宝贵财富。比赛失误不可怕,每次评委的点评都是我修改项目、收获进步的最好助攻。”
接下去的时间里,他开始频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互联网+”、“汇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在上海”、“杨浦区初创启动资金”等公众参与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周”等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在这些不断“升级进阶”的比赛中,刘伟一次次打磨着报告书,精进产品相关技术,锻炼路演能力。最终,他将“互联网+”大赛国家铜奖、挑战杯大赛国家银奖、2021年杨浦创业之星大赛“创业之星”奖等一系列奖项收入囊中,他的创业者素质也随之不断提升和完善。
参赛型创客成长为实干型创业者
对于创业,刘伟的关键词是时机。“如果有创业的想法,一定要勇敢出手,大胆尝试。”抓住时机与政策,是刘伟的创业诀窍,在他看来,这既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磨练与提升,也是一种增加自己项目曝光度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既能通过各种比赛评委的建议提高自己项目的水平、增长比赛经验,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自己的项目,实在是一举多得。由此刘伟笑称自己为“参赛型选手”。
刘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创业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有“源头活水”。刘伟在运营公司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在专业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硕士毕业后,他成功申请到在环建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的机会,从一名参赛型创客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创业者。“环保行业对专业知识、专业深度要求很高。一方面我要根据项目现场实施情况将产品技术不断改进,同时我也要跟进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公司在行业里深扎根。”
“大家长”陪伴成长全过程
奔跑的路上,总有一盏明灯在指引方向。对于刘伟来说,科技园的陪伴就像是一盏长明不灭的引路灯。细致,是刘伟对科技园的第一印象。创业初期,很多涉及公司运营的事情都是一头雾水,而科技园一直扮演着“大家长”的角色,不仅提供详细周全的创业扶持,还有创业基金、商标制作、税务代理、公司运营等方面的顾问。
刘伟参与设计研发的智能水质卫士投入实际应用
除了提供场地、硬件方面的帮助,科技园还打造集客“赢”养站,通过举行训练营、培训沙龙等活动,帮助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创业者提升创业能力,快速成长。“园区特别关注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会跟进企业发展,帮助孵化产品。浓厚的创业氛围、多项政策扶持也让我切实体会到被支持、被推动的成长力量。科技园像一个家,也许我们会成长,会出去闯,但家一直在后方鼓励、支持我们。”刘伟谈道。
目前刘伟带领的“悠理”已具备独立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建成了光催化涂层材料生产线、微生物载体材料生产线和设备加工车间,业务范围扩展到上海、江苏、湖北等十余个省市,服务水域面积数万平方米,2021年营收超500万元,纳税60余万元,并获2021上海·杨浦第六届“创业之星”大赛区内组最高荣誉:“创业之星奖”。“能将个人所知所学致力于河湖水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很渺小,亦是我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骄傲与自信。”刘伟如此感言。
供稿:新闻中心
文:董真 杨怡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