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海市政协召开“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化力量参与机制”重大课题调研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座谈会。
“上海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0%。”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峰表示,在这个领域高校将大有作为,既包括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包含一系列创新。“例如线上授课。”他介绍说,交大正致力于优化学科布局,积极探索大科研组织的管理模式和深化战略规划,选准主攻方向进行探索和努力。他认为,关键是技术创新,而围绕人、围绕学科交叉,围绕城市数字化功能,加强人才培养是重要方面。 “如何发挥科研人员作用值得认真调研。”
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表示,现阶段通过企业转化的科研成果不足。他建议,完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鼓励科研人员直接接触企业,对接科研项目;激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鼓励高校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发挥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城市数字化转型依赖数字化人才。”他认为,高校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大城市的数字化理论、分布式治理、透明城市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科研力量的方向。”
“我们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科研转化有些特色。”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涛介绍,他认为,“学科分类太细”不利于高校围绕产业实践开展科研,需要予以改进。要建立专门的职称考评体系,让热心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教职工有“奔头”。
“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确实有些技术储备和特长。”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认为,需要建立双方对接的平台。他建议,培养具有工程意识的人才队伍,培养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创业人才。要打造“顶天立地”的科研平台,科研机构不仅要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能深入产业实践,从企业需求出发,解决企业痛点。还要探索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模式,打造专业服务团队,形成数字化城市的治理生态体系。
“在数字时代,高校也有数字化的内在需求。”tyc1286太阳集团党委副书记孙跃东认为,积极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高校很迫切,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上理工也已经作出不少学科调整。他希望,政府在规划技术资源、评价等方面加强引导,建立相应管理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全民都在网上。”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说,“但是这肯定不仅仅是个应用问题,如果生产、组织、评价方式没有变,就难以实现转型。”聂清认为,城市需要形成一整套数字规则、数字观念、数字思维。她表示,从高校视角,第一位还是人才培养。“高校只是个应用场景。”她认为,即便在高校,对“数字化”的理解和应用都很不足够。“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领域,是多领域的。”需要研究“数字化城市”的各种角度,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数字化转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是复合型”,这对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保障数据安全、突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价值,也是高校关心的话题。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干春晖认为,“数据”已经是第五大生产要素,上海急需完善“数据”的交易机制。他建议,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数字交易市场,建立交易平台,落实监管责任,建立数据市场化标准,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完善政府监管措施,明确行业协会、交易平台的权责。
“定价规则不完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的意见是,知识产权权属是阻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现有的挂牌交易、机构评估等方式不够理想,技术转化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也很缺乏。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瞿荣辉表示,“城市数字化”需要跨领域联动。他认为,科研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有不少不匹配之处,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他建议,政府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以知识创造和技术供给为核心,构建更为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壮大数字化产业转型集群。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认为,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研究:科研机构、企业、中介。他认为,科研机构要实现人才多元评价,成立成果转化专门推进机构,建立相应促进机制。企业要减少对科研机构的依赖,增强原创意愿和能力,注重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兼顾。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推动,促进建立相应的机构。他建议,政府明确重点领域,引导社会投入。
来源:政协头条 记者:黄铮
原文链接:https://m.icppcc.cn/newsDetail_106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