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tyc1286太阳集团100周年校庆期间,环建学院办公室来了一位年轻的校友——林建华。只见他从包里掏出一摞厚厚的现金放在了桌上,说是作为送给母校的生日礼物。彼时的林建华可不是什么富豪大款,这10万元是他毕业5年的全部存款以及向朋友借钱凑的整。可能会有人说他傻,刚毕业的学生那么穷还要捐款,但对于林建华来说,这只是他回馈母校的“小目标”的第一步,在他心里还有更大的梦……
2020年底,在上理工即将迎来115周年校庆之际,林建华带领他创建的地江集团回到母校,捐赠了20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在他看来,这是作为上理人的一种情怀,他想陪母校共同成长。
“在上海,母校是我唯一的依靠,是我的亲人。”
1997年,林建华第一次走出江西农村老家,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上理工报到。在尚且贫困落后的家乡,能走出小乡村、考到“大上海”的已经是“大浪淘沙般”的佼佼者,然而面对四年的生活费和学费,喜悦之后的林建华犯了难。
在学校排摸过家庭经济情况之后,林建华作为“特困生”领到了1000元的爱心基金,不过加上父亲留给他的钱,也只够支撑一个学期,他开始想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学业。
于是林建华进入了这样的生活“轨道”:白天上课,傍晚到校外做家教,晚上10点半到11点回到教室做打扫卫生的兼职……最多一个学期做了7份兼职,每天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生活重压下,林建华每年还能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各类奖学金,并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初来上海时的梦想——完成学业,在这里扎根。
“没有学校的支持和培养,就没有后来的我。人不能忘本,在上海,母校是我唯一的依靠,是我的亲人。”这是林建华的心里话,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在100周年校庆捐赠10万元之后,他给自己定了新目标:在110年校庆时捐110万给母校,在120年校庆时捐1200万给母校,在130年校庆时……“我肯定没法参加200周年校庆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多陪陪母校,多为她做点实事儿。” 林建华笑着说道。
林建华(左一)与班主任严凌(左二)、老师马晓旦(左三)及同寝室同学合影
“学校在发力向上,需要每位上理人来加把柴。”
2010年3月,林建华创立了上海地江集团有限公司。上理工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孕育了林建华本分实干、贡献社会的创业初衷,多年来他一直秉持“正气求生存、好学谋发展”的初心,带领团队激流勇进。事业渐有成就的他没有食言,在2016年110周年校庆时反哺母校——设立“tyc1286太阳集团地江科技创新基金”,名下设立“林建华奖学金”、“上海市地江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上海市地江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践支持等3个项目,捐赠基金累计金额达110万元。林建华说:“读书期间,我最大的遗憾之一便是花费了大量时间为生活奔波,希望贫困学子不走我的‘老路’,安心地在教室里学习知识,掌握思考问题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不管工作如何繁忙,林建华始终关注着母校的点滴。近年来,学校与中国商飞、华为、中科院上海分院等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领域不断探索合作新思路,林建华从中看到了学校奋发有为的信心和决心。“今年疫情期间,学校领导仍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奔波着,单就学生就业来说,他们会亲自跑到校友企业来沟通交流,希望让我们增加招聘岗位等等,这点让我深受感动。此时正是学校发力向上的时候,需要每位上理人来加把柴。”特别是受到学校主要领导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执着和拼搏精神,以及高瞻远瞩、胸怀高远的人格魅力的感染,林建华把他120周年校庆捐赠的计划提前了,于2020年底为学校捐赠了2000万元。
吴坚勇代表学校向地江集团颁发捐赠鸣谢证
“向母校借力,以绣花针功夫做强做深行业核心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建筑行业要融合环保、高效、安全等综合因素,对智能建造提出了新的市场需求。正如此,林建华愈发认识到企业发展受制于高端人才的稀缺、受制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他想到了向母校“借力”。经过无数次的走访调研和深入探讨,2020年10月19日,长于创新链的上理工与深耕产业链的地江集团签约共建“tyc1286太阳集团—地江集团智能建造创新中心”。
林建华、刘平共同为创新中心揭牌
谈及未来,林建华期望与学校共建的智能建造创新中心能以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为引领,把项目做深做实,将平台做大做强。对此,学校党委书记吴坚勇谈到:“期待林建华校友继续秉承校训精神,用科技强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以绣花针功夫来做强做深企业核心技术,带领地江集团继续趁势而上。学校也将全力支持校友企业发展,不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融合,树立学校支持校友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样本,以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帮助更多校友企业发展壮大,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上理校友林建华
时光荏苒,母校再次成了林建华的依靠,不仅是精神的依靠,更是事业的依靠。而他也由青涩的学子成长为和学校携手合作的企业家。这是一位上理人的故事,或也将成为更多上理人筑梦成长、与“理”同行的故事。
供稿:新闻中心
文: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