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头条

与祖国共奋进 与时代同发展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建院60周年校友访谈

2020-11-273102编辑:李卉云摄影:

60年岁月荏苒,几代人前赴后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脉搏,创造着属于自己以及上理工的历史。学院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为以“三大动力”(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就让我们跟随三位校友,重温这段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动力记忆”。

  

顾海涛:理工“文青”的“动力”时光

人物小传:顾海涛,1980年至1984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学院(即现今的tyc1286太阳集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同)动力系透平机械专业。现任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历任哈尔滨电站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哈电集团电站阀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党委书记。



顾海涛近照


虽已过去整整四十个年头,对顾海涛来说入学第一天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走进学校516号大门,徜徉在那条纵深很长的道路上,别致的洋房、高大的教学楼,满足了我心目中对大学校园的期待。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的规划、对未来美好人生的憧憬以及写了好多书信与高中老师、同学分享所见所闻的场景,至今都难以忘怀……”

上海机械学院的四年学习生涯给顾海涛的生活、职业发展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让他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解决方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开阔了视野,也培养了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学校组织的校办工厂钳工、车工实习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到上海汽轮机厂、闸北电厂的生产实习让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之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我们动力系有很多在学界、业界大名鼎鼎的老师,如陈之航教授、刘高联教授、沈炳正教授、王乃宁教授等,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都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顾海涛讲道。


顾海涛(左上)与同学们


谈到学校在培养动力人才的成就时,他表示,“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素有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之称,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火电装备以及二分之一的水电装备都来自这里。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学校许多锅炉、汽轮机等专业的毕业生被‘整建制’分配到了哈电,可以说,哈电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近四十年的发展辉煌和上海机械学院密不可分。在进入新世纪之前,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最主要的技术骨干也是来自上海机械学院。我们学校也是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可以说上海机械学院对新中国电力装备行业贡献非常之大。”

虽是工科专业出身,但顾海涛从小就对文学充满兴趣。大学期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发起组建“沼泽文学社”并担任首任社长。当时文学社自发组织的演讲活动、诗歌大赛吸引了众多同学观看,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顾海涛直言,文学基础对理工科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使他拥有优异的表达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之后走上领导岗位有极大帮助。


顾海涛参加tyc1286太阳集团北京校友会会议


作为毕业近四十年的“资深校友”,顾海涛深情寄语学弟学妹们:“大学四年是人生特别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把专业基础打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顾海涛祝愿母校能够坚持办学定位,抓好本科教育,将脚踏实地、勤勉治学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李毅刚:一入动力,终生“动力”

人物小传:李毅刚,1984年至1988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学院动力系透平专业。现任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历任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质检中心主任、技术管理处处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


李毅刚近照


30多年前,从东北到华东,李毅刚千里求学,壮志满腔,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来到了上海机械学院;四年之后,学有所成的他毅然北上,由申城归冰城,投身家乡建设。他感恩母校的培育之恩,也难忘故乡的一捧热土。

1988年仲夏,李毅刚从浦江之滨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松花江畔,进入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哈电集团,并被分配到哈尔滨汽轮机厂(简称“哈汽”)参加工作,从此便与汽轮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哈汽与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电机厂被冰城人骄傲地称作哈尔滨的“三大动力”。

一入动力,终生“动力”。从“动力系”到“三大动力”,李毅刚也将“投身动力”这四个字看作一生的幸运和缘分。

“投身动力,缘起便是求学于母校的动力系。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能在这里学习让当时的我既珍视又期待。那是一段忙碌而充实、幸福却又短暂的求学时光。”李毅刚说道。一路走来,他始终带着最初的梦想: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动力系四年的学习对我进行了全方位的历练和塑造,为我之后的生涯和职涯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哈尔滨汽轮机厂旧照


从踏进哈汽的大门,李毅刚就没有离开过。“哈汽”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的2项——电站汽轮机和船用主动力装置的生产基地,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30000兆瓦,产品遍布国内外数百座电厂,占全国国产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在这里,李毅刚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轮机技术高速发展的近三十年里程。

无论是新型超超临界1000兆瓦、660兆瓦火电汽轮机,还是国际知名的“华龙一号”核电汽轮机,无论是冶金钢铁、石化、生物质、光热太阳能等各类型小汽轮机,还是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ORC透平等新能源机组,这一系列具有巨大行业影响力的产品,无不刻下了李毅刚以及是像他一样的众多上海机械学院学子奋斗的印记。

熟悉千里冰封的松花江,也难忘碧水流光的黄浦江;习惯了银装素裹的工厂,也想念绿树青葱的校园。“三十多年来,每当伏案工作后小憩之余,总是会想起母校求学的日子,仿佛仍能感受到校园建筑的艺术气息,老师、同学们历历在目的笑脸。”作为校友、动力人,他对学弟学妹们寄予厚望:“大学四年是对于一个人性格塑造、习惯养成至关重要的阶段,要志存高远、夯实基础、注重协作、敢于创新,要争做时代的先锋,为今后干事创业打好基础,实现最终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他也祝愿母校能够越办越好,走出一条特色的、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徐卫:适应不断变化的“新”

人物小传:徐卫,1990年至1994年在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学院担任辅导员。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市足球协会副主席(社会兼职)。历任tyc1286太阳集团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共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一级巡视员等。


徐卫在接受采访


“动力学院是一个追求卓越且充满温暖的大家庭。”回忆起1990年到1994年在动力学院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时光,徐卫多次提到“温暖”这一关键词。那个时候动力学院有一批老师,他们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专业领域里地位举足轻重,但他们从来不以“大学问者”自居,而是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培养上;有的老师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学生或支持学生活动,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生活的态度、工作的态度、育人的态度,真正做到了“育人教书”。

谈到这里,徐卫特别强调要把“育人”放在前面,在他看来,教书只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教职员工敬业态度的展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设等都具有德育功能、都能实现德育价值。这一后来被他总结为“全要素教育”的理念,最早就孕育自他在学院工作时的耳濡目染。

“工程知识、工程技术或许是冷冰冰的,但是我们要培养的是有人情味和有温度的工程师,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徐卫强调。正是在动力学院工作时期,来自老师和同事们那种“有严又有爱”的氛围影响了他日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能力强、格局大、眼界宽、品德高”才可以称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在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徐卫与采访人员合影


谈及自己后来的工作经历,徐卫动情地说:“上理工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工作的十余年,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

作为“老学长”,他首先引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的一句话寄语青年学子,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其次要谨记“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并融入自己学习和实践中,脚踏实地,励志敦行。最后要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博学、深学。

  

供稿:新闻中心